您好,歡迎來到重慶城鄉網! |
發布時間: | 2021/3/10 16:04:37 | 人氣: | 2671 |
作為第28個國家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,重慶市依托上河村基地獨具特色的實踐場所和豐富的教學資源,通過“村莊是教室、村官是教師、現場是教材”的培訓模式,培養了一批科技研發型、技術帶動型、專業產銷型、綜合開發型農村實用人才先進典型。
圖為重慶市南川區上河村培訓基地一景。
身著整潔的服裝,邁著矯健的步伐,喊著響亮的口號,重慶市南川區上河村培訓基地(以下簡稱上河村基地)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班的學員們開始了一天的課程。
作為第28個國家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,重慶市依托上河村基地獨具特色的實踐場所和豐富的教學資源,通過“村莊是教室、村官是教師、現場是教材”的培訓模式,培養了一批科技研發型、技術帶動型、專業產銷型、綜合開發型農村實用人才先進典型,他們正逐步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“領頭雁”。
“軟硬”兼備 保障教學質量
近日記者來到上河村基地,恰逢基地停電,但依舊聽到課堂上老師洪亮的聲音和學員們的掌聲,停電似乎沒有影響到教學的進行。原來基地建有自己的發電設備,保障培訓的正常進行。
“基地在硬件設施保障方面做了充分準備,因為每期培訓時間有限,我們必須要著力保障并不斷完善學員的學習條件。”上河村基地負責人李委說,目前基地生活設施配套、教學設施完備,除基本的教室、會議室外,基地還建有拓展訓練場、游泳池、籃球場等文體活動場所。
同時,上河村基地地理位置優越,地處農村腹地,位于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,涉農產業園區、農場星羅棋布,涵蓋種植、養殖、水產、農產品加工等產業,為培訓學員提供了較好的現場教學場地,基地根據每期培訓學員的特點和需求選擇現場教學點。
上河村基地不僅擁有完備的“硬實力”,也十分注重“軟實力”——培訓課程設置的科學性。
“上河村基地按照中組部和農業農村部的要求,在課程安排上著力進行了針對性強、規范合理的設置。”重慶市農廣校派駐上河村基地教學班主任叢云飛告訴記者,培訓班授課內容緊貼參訓學員實際,根據每次參訓特定對象設置教學內容,每次培訓既有公共課程又有專題課程,分門別類,因人施教。
一方面,課程師資三級聯動。第一級是部級講師團的涉農優秀專家,主要解讀國家政策、進行創業指導、傳授新理念新模式等;第二級是重慶市市級優秀農業專家和農業部門領導,主要講解本地區農業扶持政策、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課程;第三級是農村基層帶頭人,分享本地發展經驗。
另一方面,課程安排理實結合。今年在課程安排上,按照“3+ 2+2”的培訓模式,即3天課堂講授、2天現場教學、2次分組研討。三類課程教學穿叉進行,遵循成人學習認知規律,從抽象到具體,再到有機轉化。
“通過此次培訓學習、研究各項政策以及產業發展趨勢,今后將把學到的知識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去。”潼南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的周毅紅說。
開州華縣蔬菜種植家庭農場農場主潘小超告訴記者,作為一個從事農業的“90后”,他在現場教學點的體會最深。“農業領域的變化發展太快了,就像我們去看的蔬菜基地,他們種植的新品種草莓,葉片都比一般草莓大一圈。”
雖然培訓期只有短短的一周時間,但緊湊高效、生動活潑的教學,仍讓學員大呼過癮、解渴。
現身說法 “十佳農民”上講臺
頭雁展翅,群雁才能高飛。為了更好地發揮鄉村人才的“頭雁效應”,農業農村部從2014年起開展“全國十佳農民”遴選活動,選拔了一批現代農業建設的排頭兵、新型職業農民的帶頭人。如今,他們也走上了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的課堂。
“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的一大亮點,就是組織全國十佳農民上講臺,以身邊人說身邊事,講自己的發展故事和經驗,促進學員轉思路、強信心、增干勁。”重慶市農委科教處負責人說。
在上河村基地,王明洪就是時常登上講臺的“十佳農民”之一。2004年,他從打工地福建回鄉創業,開始在農業領域“試水”,扎根田地,艱苦創業。如今的王明洪,經營著南川區第一個家庭農場。他在農場里搞立體循環農業,種植了梨子、李子等多種水果,在果樹下種植引進黑莓草和油用牡丹,還發展了土雞和生態淡水魚等林下養殖,年收入達百萬元。2015年,他曾代表重慶市家庭農場主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匯報工作,并在2016年榮獲“全國十佳農民”稱號。
一人富不算富。除了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農業發展中去,王明洪更專注于為廣大農民做些實事兒。在他的引領示范帶動下,周邊農戶積極發展種植養殖業,常年解決周邊勞動力季節性務工500余人次,有力帶動了周邊農戶增收致富。
在課堂上,王明洪以自己為例,講述創業過程中的“酸甜苦辣”,分享成功和心得、挫折和經驗。這種現身說法的形式,打動了許多學員。
“現在,我除了講一些自己的發展經歷,更側重于和學員探討今后農業的發展方向,如示范引領、綠色發展、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。”王明洪告訴記者,他不吝嗇于將好的農業發展思路分享給大家,希望通過自己的發展思路和成功經驗給予學員啟發,帶動大家共同發展。
“通過學習交流,激發參訓學員的發展思路和促進模式落地、生根發芽,這才是實用人才上講堂的意義所在。”重慶市農委科教處負責人說。
“老師的授課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思考角度。”酉陽縣富民香菇專業合作社蔣華課后告訴記者,“十佳農民”的現身說法,讓他轉變了發展思路,開始尋求新的突破。
搭建平臺 實現資源互通
“我所認為的培訓,既要發揮培訓的基本教學功能,又要發揮職教專門特色,實現外延功能。除了知識信息的‘教’與‘學’,更要將基地打造成緊密聯系學員的平臺。”李委說。
據重慶市農委科教處負責人介紹,基地每期培訓100名學員,作為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帶頭人、領頭雁,他們來自于農業領域的各個行業。“通過培訓,希望他們不僅能夠獲得知識,得到思路上的轉變,更希望他們能夠實現資源的互通,實現抱團發展。”
據了解,在每期培訓中,基地為每個學員建立專屬檔案,基地有一個信息系統,可以把學員的檔案錄入進去,采用大數據的形式,對他們的資料進行分析、匹配,使學員資源能夠無縫對接。培訓結束后,基地還會對他們進行后續的跟蹤服務。
比如,兩個種植獼猴桃的學員遇到了技術問題,基地恰好有種植獼猴桃的合作社,合作社的種植技術在全國領先。基地就幫學員與合作社進行對接,不僅解決了他們的技術難題,還促成了他們后續的一系列合作。
為了迅速拉近學員之間的關系,培訓開課前都會召開預備會,讓學員進行自我介紹,包括產業模式、產業發展經驗等內容。通過介紹,情況相近的學員之間便會主動交流,自動“抱團”,互相“取經”。
“每期培訓班還會建一個微信群,學員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分享經驗,給予其他學員啟發,使他們在農業產業發展中找到‘捷徑’,降低創業成本,提高成功率。”叢云飛說,去年有一個學員曾經是記者,他經常會發一些有關農業政策的信息,很多學員因此而受益。
“雖然一期培訓的時間不長,但它起到的作用很大。”叢云飛認為,一個小小的基地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中只是一個“點”,但發揮了“以點帶面”的作用。
“農業是弱勢產業,很多學員反映資金問題是限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重要因素。對此,下一步我們打算借助基地的力量,引入農業擔保公司等社會資本,為學員們解決部分小額的融資難題。”
還沒有對此評論! |
電話: |
電話: |
電話: |
電話: |
電話: |
電話: |
電話: |
電話: |
電話: |
電話: |